误区:癌症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姜文奇 教授 |
分子靶向药物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转导等不同特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途径包括调节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血管生成的转导途径、肿瘤抑制基因丢失功能的转导等。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学疗法、放射线疗法及外科手术切除疗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这些治疗手段缺乏靶向型,在治疗的过程中会杀死大量的正常组织细胞,从而导致如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治疗的副作用。所以肿瘤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分子靶向治疗的优点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靶向性好,在发挥更强的抗癌疗效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这种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相对于手术、放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具有最彻底的“治本”功效,比目前的化疗更为有效、副作用更小,是非常有希望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最近几年,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从而把癌症治疗水平推向一个新阶段。
目前正在研究或应用的主要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①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埃罗替尼;
②抗EGFR单抗,如西妥昔单抗;
③抗HER2单抗,如曲妥珠单抗;
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
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抗,如贝伐单抗;
⑥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
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
⑧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
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
⑩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