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在春暖花开美丽的西子湖畔,由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肿瘤》编辑部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承办的2013年中国鼻咽癌高峰论坛暨浙江省鼻咽癌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3年3月8日在杭州花港海航酒店顺利召开。来自京沪粤浙闽等10余省份及浙江省市地区的放疗专家同仁200余人共聚一堂,本着团结、协作、发展的宗旨,就鼻咽癌的基础研究、诊断、治疗、多学科协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毛伟敏,省抗癌协会秘书长吴扬出席会议并讲话。潘建基教授,卢泰祥教授,郎锦义教授,陈晓钟教授,胡国清教授,胡超苏教授,林少俊教授,金风教授,李金高教授,高黎教授,孙颖教授等众多著名放疗专家为与会同仁提供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饕餮盛宴。徐国镇教授对该次学术会议的举行做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誉。
2013年3月10日上午大会还举行了浙江省鼻咽癌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浙江省鼻咽癌多中心临床研究研讨会,会议确立了第一届浙江省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名单,其中陈晓钟教授担任主任委员,严森祥教授、魏启春教授、沈洁教授、胡炜教授、陆妙珍教授、郭勇教授、唐修文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省内的鼻咽癌治疗构建了一个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为共同发展学术交流,促进区域内鼻咽癌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在会议上,陈晓钟教授针对浙江省内的鼻咽癌肿瘤治疗及研究进展做了综合分析。关于我省的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状况,根据国内外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鼻咽癌是一个发病率相对稳定的疾病,我省的宁波、温州、湖州及衢州是相对高发的区域,杭州,嘉兴及金华等是相对的低发区,其中高发区的发病率是低发区的近2倍,据2007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48个登记处登记资料显示,浙江省杭州、嘉兴及海宁三个登记点的男性鼻咽癌发病率为5.26-6.55/10万,位居全国各登记点的第4位,杭州地区,2007年新发病为251/667万,2008年为328/673万,2009年为363/675万。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与人民对疾病的重视提高及医学知识的普及,杭州地区鼻咽癌的新发病数有上升趋势。鼻咽癌的诊断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病灶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陈教授对浙江省肿瘤医院2011.1.1~12.30入院的418例初诊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鼻咽癌患者医源性诊断延迟存在形式及影响因素,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所有患者的总诊断延迟中位时间为3月,最长达60月。鼻咽癌初诊误诊率高达45%。常见误诊为“中耳炎”、“鼻(窦)炎”及“淋巴结炎”。鼻咽癌初诊症状对确诊有重要影响,头痛和耳部症状最容易导致误诊,头痛、颅神经症状及多联症状常意味晚期,随着诊断延迟时间的增加,Ⅳa、Ⅳb期患者比例明显增加(20%增加到50%),而早期及远转患者无明显变化,诊断延迟时间对临床分期的影响主要通过T分期起作用,而对N及M分期无明显作用。另外,陈教授在会上汇报了近年来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的初治鼻咽癌疗效统计结果。浙江省肿瘤医院的鼻咽癌治疗水平随着放射诊断设备及放射治疗技术的提高生存率也在不断提升,以5年生存率统计,50年代为20%,60年代为30~31%,80年代为42%~50%,2004~2005年常规放疗后为73.3%,无病生存率67.7%。目前浙江省肿瘤医院是国内拥有最先进及最多的放射治疗设备的地位之一,自2003年开展调强放疗技术应用于鼻咽癌的治疗和研究后,5年生存率则大幅提高到了84.5%,无病生存也有77.1%,取得了显著疗效。浙江省肿瘤医院的鼻咽癌治疗疗效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福建省肿瘤医院总生存率80%,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3.3%,北京医科院肿瘤医院82.1%)。同时,该院鼻咽癌调强放疗,在减少肿瘤放射范围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提高肿瘤局部的剂量,减少了常规放射治疗常见的患者口干等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数据的汇报,对于精益求精的放疗同仁来说,是大家一起努力得到的最值得肯定的结果。更为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很大的信心。在此基础上,由陈晓钟主任牵头联合省内多家医院放疗科同仁正在就化疗、靶向药物与调强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等多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会上主要汇报了PF或TPF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前瞻随机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及恩度联合化疗治疗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多中心临床随机研究。PF或TPF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前瞻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提示,PF组诱导化疗安全,耐受性可(DDP和5Fu计划剂量完成率分别为94%和85%),5Fu导致的腹泻较明显,大剂量DDP积极预处理后恶心呕吐可控,建议早期使用(蒙脱石粉+黄连素)预防腹泻。TPF方案则相对安全(无相关死亡),耐受性不佳(多西他赛、DDP、5Fu计划剂量完成率22%、71%和78%),80%患者可完成80%剂量强度,主要毒性反应:4度粒缺、肝损(3度ALT)、腹泻、过敏反应(2度药疹)。具体疗效仍待病例数累积及时间观察。恩度联合化疗治疗远处转移鼻咽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早期结果为1年总生存100%,2年总生存85.4%,1年PFS 82.6%,2年PFS 49.6%,小样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优势,部分病例较快达到CR。主要毒副反应可以接受,值得扩大病例,继续观察对生存影响。陈晓钟教授在会议中总结,鼻咽癌的疗效能够逐年改善,是所有放疗同仁兢兢业业,努力奋斗的成果。这样的成果,更鼓励我们努力的探索,不断的研究,争取为患者争取更大的利益,更美好的未来。
会议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术泰斗们,也为与会同仁进行了丰富的演讲。
福建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潘建基教授作了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专家共识的报告。10年的经验证实,IMRT提高鼻咽癌疗效10%~15%。鼻咽癌IMRT技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为IMRT技术对放射治疗团队水平和协作的挑战,及靶区定义、靶区勾画、处方剂量要求、放疗计划评估等方面的理解和实施仍存在着差异,在此基础上,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达成了鼻咽癌IMRT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专家共识,并在第六届全国鼻咽癌大会修订和通过,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第4期发表。从而统一和细化靶区命名和勾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差异,规定统一的处方剂量范围、危及器官限定剂量、治疗计划评估和IMRT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推动和提高我国鼻咽癌IMRT的整体水平,使鼻咽癌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疗。原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卢泰祥教授报告了复发鼻咽癌的治疗策略。陆教授总结经验认为,复发鼻咽癌的特点是:局部复发的时间多在治疗后2-3年以内,中晚期病例较早复发,早期患者较晚复发,再程治疗效果差,复发间隔时间长比间隔时间短疗效好。复发病例容易产生远处转移。诊断上除了借助常规传统的诊断方法,还可依据分子生物学诊断,如外周血EBV-DNA copies来提早发现复发。MRI/CT-PET对诊断复发鼻咽癌有帮助。复发鼻咽癌的挽救治疗可根据再分期后病灶的部位和范围选用合适的放射治疗技术。IMRT在诸多治疗手段中,可能对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更有优势。对复发鼻咽癌化疗的有效方案仍需进一步探讨。手术治疗对复发鼻咽癌的病例选择要求严格,具有很多的局限性,要慎重使用。以期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有效并损伤较小的治疗。江西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李金高教授报告了转移性鼻咽癌的治疗。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后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转移性鼻咽癌占了初诊鼻咽癌总数的5%~15%,其中Ⅰ、Ⅱ期治疗后<10%,Ⅲ、Ⅳ期单纯放疗后约30%,Ⅲ、Ⅳ期同期化放疗后约20%。单纯远处转移80%,局部、区域复发先/后远处转移12%,复发/转移同时发现8%,单纯远处转移中,50%为单器官转移。50%转移出现在首次症状后14.5个月,90%转移出现在首次症状后36个月。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有N分期、总分期、T分期、颈部肿块切取活检、中药外敷、治疗方式等。在治疗方面,医者应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参考各种预后因素,选择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PF仍为最经典的化疗方案,靶向、免疫、抗病毒治疗等新的治疗技术综合应用可能提高鼻咽癌远处转移疗效,新的影像学技术可能更早期诊断远处转移,因此局部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疗效,总而言之,我们仍迫切需要进行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进一步争取为患者找到更理想的治疗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胡国清教授报告了鼻咽癌相关基础研究。为了解决如何精确地勾画鼻咽癌的亚临床靶区CTV这一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胡教授及其研究人员将C225与USPIO连接成为针对鼻咽癌的靶向MR纳米对比剂。经过实验,初步结论C225-USPIO能特异地与高表达EGFR的鼻咽癌细胞结合,并被摄取入细胞内,且C225-USPIO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并可明显降低磁共振T2信号。沿此方向,胡教授及其团队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胡教授在工作中发现,COX-2在鼻咽癌中过表达率约为43%-75%,与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他学者的基础研究也发现塞来昔布可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塞来昔布还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侵袭,提高放疗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胡教授对塞来昔布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具体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初步结论为:在细胞水平,塞来昔布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诱导凋亡和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在分子水平,p STAT3失活,下游抗凋亡蛋白Survivin,Mcl-1和Bcl-2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明显下调,从而提示塞来昔布对鼻咽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有部分是通过STAT3信号通路所导致的。进一步的研究,将能够为我们的临床提供扎实的实验室基础。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超苏教授报告了鼻咽癌综合治疗。胡教授汇总研究表明:鼻咽癌放化疗Meta-分析10个随机研究2450病人,加用化疗后的HR 0.82, 5年生存率绝对增加4%,最大的生存率增加在同期放化疗组(20%),同期放化疗后的辅助化疗是否增加生存率还无定论,新辅助化疗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可增加DFS 5.4%,5年局部或远处复发率分别降低18.3%和13.3%。而单独针对晚期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同期放化疗能提高局部控制,降低远处转移,提高无瘤生存率和总的生存率;新辅助化疗能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但未提高总的生存率;辅助化疗未显著提高无瘤生存率和总的生存率;Ⅱ期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可能获益。在此基础上,胡教授汇报了一项TPF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116例患者,近期疗效鼻咽部CR 98.3%、PR 1.7%、ORR 100%,颈淋巴结CR 97%、PR 3%、ORR 100%,中位随访32.9个月(16.2~58.0个月),其中原发肿瘤复发:4例(3.4%),颈部淋巴结复发:10例(8.6%),远处转移:10例(8.6%),其中5例为N3。以上结果较为理想。长期结果等到进一步观察。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少俊教授报告了鼻咽癌IMRT靶区勾画。林教授针对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小靶区调强放疗进行了详细的勾画原则阐述。并针对N0鼻咽癌颈部CTV选择性照射进行详细论证,结论N0鼻咽癌不做下颈预防性照射。林教授还在会中汇报了413例小靶区调强放疗的结果更新。5年局控率95.3%、区域淋巴结控制率97.2%、无远处转移率85.4%、无瘤生存率(DFS)79.7%、总生存率(OS)82%。5年结果证实小靶区IMRT安全可行且为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贵州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金风教授报告了鼻咽癌的时间调节化疗与放疗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时间调节化疗是根据人体24h生物节律,选择化疗药物毒性最小的时间将化疗药物给于体内的一种方法,最大程度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保护了正常组织,减少化疗毒性。时间调节化疗的运用,达到了较高的治疗疗效,同时降低了毒副反应,保护了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常规化疗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金教授及其团队2004年报道了鼻咽癌DDP+5-Fu方案时辰化疗的临床前瞻性随机研究,两组血液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消化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口腔炎发生率,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5年报道了增量时间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提示时间调节化疗能提高药物剂量,不增加药物的毒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与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近期有效率增高,且并不降低远期生存率。时间调节化疗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杀伤能力有可能低于常规化疗组。2012年报道了初治鼻咽癌PF方案时间调节化疗并调强放疗的前瞻性对比研究,结论为CC组较RC组治疗鼻咽癌明显减少化疗毒副反应,不降低远期生存率,提示该方案是治疗鼻咽癌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此外,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时间调节化疗前后肿瘤靶区的变化对正常组织及肿瘤靶区剂量影响的前瞻性研究中,提示局部晚期鼻咽癌三周期TPF方案时间调节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化疗后靶区的勾画使恢复正常的组织区域形成高剂量区的体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所接受的剂量降低,尤其减少了脑干的受损,部分正常组织受到有效保护。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孙颖教授报告了鼻咽癌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近十年来,鼻咽癌的治疗疗效进入平台期,远处转移成为制约疗效的瓶颈。寻找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法是目前提高鼻咽癌疗效的关键。靶向药物因其选择性好,毒副作用小成为研究的热点。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临床中已得到较多研究与应用,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贝伐单抗等,部分药物临床疗效已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抑制剂、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则是目前靶向药物研发的热点。目前实验室发现,KIT和KRAS突变患者预后差,另外相对于突变,表观遗传学事件在鼻咽癌中显得更为普遍。鼻咽癌的甲基化状态与正常组织差异显著。总而言之,系统的了解基因突变的情况,将是接下来我们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分型个体化治疗成功的基础。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黎教授报告了IMRT的临床质量控制,四川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郎锦义教授报告了鼻咽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两位专家的讲座也为在座的同仁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会议期间适逢由陈晓钟、潘建基两位教授主编,徐国镇教授作序的《鼻咽癌临床多学科综合诊断与鉴别诊断》一书出版,该书由国内多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共同编写,就鼻咽癌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可能发生误诊原因进行了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详细叙述,希望该书的出版能为提高我国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有所贡献,让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合理的治疗,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
会议现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