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抗癌协会 > 抗癌前沿信息 正文
艰辛的道路,至善的追求——于世英教授谈我国癌痛治疗之路
2008-11-12 08:51  稿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CP)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世英教授和广大临床肿瘤学界同道们一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的癌痛规范化治疗。在今年的世界镇痛日来临之际,于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表示,我国18年的癌痛规范化治疗推广之路比预先设想更为艰辛。

  回顾 一路走来尽坎坷

  于教授说,我国的癌痛治疗在起步阶段水平非常低,以人均吗啡消耗量来衡量,我国在全世界位列倒数第二,具有全世界20%以上人口的庞大基数,却仅仅消耗0.25%的吗啡。幸运的是,孙燕院士等老一辈专家们积极提出倡议,卫生部也很重视这项工作,并联合WHO一起推动,因此我国癌痛治疗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但是,癌痛治疗推广工作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在此后长期探索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观念落后,另外还有当时的管理政策限制导致麻醉药品供应不足。对于前者,通过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宣教工作,使医务人员逐渐认识到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不可替代性。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各方努力推动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麻醉药品供应不足问题,其处方量也由3天用量延长到了15天用量。

  可以说,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癌痛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止痛治疗。这点从数据中可见一斑,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吗啡消耗量为6.7 kg,到2006年已经增长到548 kg。

  展望 至善追求终不渝

  于教授指出,我国现阶段癌痛治疗与需求仍有巨大差距。目前,我国癌症患者中60%以上存在癌痛,晚期患者该比例更是高达70%以上。在癌痛治疗上,虽然我国吗啡消耗量已经大幅提高,但人均消耗量仍然较低,甚至低于越南、泰国。另外,癌痛治疗药物结构也不合理,吗啡消耗量占全球消耗量的0.8%,可待因占2.7%,哌替啶(杜冷丁)却占17%,但实际上杜冷丁既不安全,疗效也有限。

  展望将来的努力方向,于教授极力呼吁制定我国的疼痛和姑息治疗基本用药目录,并保证相关药品的充足供应,同时要对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加强相应知识的宣传。WHO已经筛选了33种姑息治疗基本用药(其中14种涉及疼痛治疗),这些药品大部分价格比较合理,而且基本上已经过了专利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基本需求。这也提示了我国基本用药目录的设立方向应该是有效、安全、经济、方便、适用面广。

  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还包括多学科合作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普及和提高。普及对象是广大的基层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因为大部分的癌症晚期患者都在基层,而这里的癌痛治疗水平仍很低,甚至连基本药品都无法得到。对于已经接受了癌痛规范化治疗观念者,应该着眼于提高对难治性癌痛的认识,并发挥其辐射作用,将新的观念向基层普及。

  “艰辛的道路,至善的追求”,这来自于教授在世界镇痛日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在她看来,“使癌症患者无痛”是一种至善追求。因为,癌痛治疗体现了医疗的本质:有时去治愈,往往去缓解,总是去安慰。疼痛对于癌症患者是雪上加霜,止痛治疗则是雪中送炭,“为民除痛,乃高尚事业”!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