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学术研讨
《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1)》——肾癌未来展望篇
2022-07-22 03:16  稿源:中国抗癌协会

  概述

  2021年是肾癌研究进展的丰收之年,众多重要研究成果相继公布,包括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策略又有数据更新和新方案提出、首个免疫辅助治疗获得成功、非透明肾细胞癌领域有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肾癌机制探索和新药研究以及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手术新理念,从研究到临床转化实现了持续突破。在此,CACA-GU肾癌学组希望通过对过去一年肾癌领域最新进展的梳理和总结,为国内肾癌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动力。

图片

  1.以免疫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

  以免疫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已在CCRCC中获得巨大成功,但仍存在部分无应答患者,尽管已有较多证据支持IMDC风险分层、PD-L1等因素预测免疫疗效,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后续有待进一步挖掘适用于临床上筛选潜在有效患者的新型生物标记物或预测因子组合;同时,后线药物或治疗策略的选择仍待后续研究来提供更多证据,以指导临床治疗。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在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毒副反应也不容忽视,如何更有效权衡疗效和安全性、提高免疫联合治疗策略、毒副反应的管理等亦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2.肾癌新辅助/术后辅助治疗

  肾癌新辅助/术后辅助治疗一直是肾癌临床研究的焦点,尽管相关国内外指南已将舒尼替尼和帕博利珠单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推荐,治疗中的生存优势似乎缺乏较为强力的临床证据。同时,仍然需要靶向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的数据,开发或完善更为有效的风险分层系统,为高风险肾癌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3.基因组学及临床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及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开展,non-CCRCC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相关证据逐渐增多,相关研究从多组学层面揭示特殊类型肾癌的分子学特征,并为其临床转化研究和治疗探索提供了重要线索,临床试验的开展也为该类患者治疗决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但由于这类肾癌是一种具有显著异质性的多种病理类型肿瘤,受限于病例量和临床关注度低等,未来仍需更多研究来制定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肾癌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

  4.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作为肾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等也一直是泌尿肿瘤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针对肾癌的诊断治疗方式有着较大的革新和进步。目前以3D成像为代表的高级术前影像技术以及以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为代表的手术技术日渐成熟;高级成像技术为手术带来实质性的获益成为可能;人工智能(AI)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全机器人技术下全自动化人体手术可能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在手术内涵和范围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机器人辅助或是全自动的手术方式是否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或降低术后并发症,目前仍然是需要思考、有待证实的问题。

  5. 肾癌的外科手术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在肾癌的外科手术治疗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1)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高级影像技术在复杂性肾癌尤其是伴有癌栓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究,同时,推动和发展多学科团队共同探讨手术治疗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复杂性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治疗和预后;

  (2)机器人辅助技术等科技的加持下,对肾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可选择性将会越来越广,究竟该如何针对不同疾病阶段患者进行选择,目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大型临床试验加以探究;

  (3)对于目前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手术方式的改进(选择性缝合或无缝合等技术)对于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针对转移性肾癌病人,结合肾癌肿瘤细胞的特点,如何选择合适人群以及合适时机,针对原发病灶采取减瘤性手术,仍然是目前转移性肾癌患者局部治疗的研究重点之一;并且,针对罕见转移性肾癌患者,转移灶的外科干预与否也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总结

  2021年肾癌研究领域有众多重要研究进展,无论是在肾癌外科手术、新辅助/辅助治疗、转移性肾癌系统治疗策略,还是肾癌分子机制和新药探索方面,对肾癌临床治疗决策制定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仍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如新辅助/辅助治疗的选择仍需更多证据支持、高危肾癌复发及免疫联合治疗相关预测因子探索、后线治疗选择、非透明肾细胞癌分子机制探索及病理亚型或明确基因驱动肿瘤的临床试验证据等。目前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研究证据为这些问题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主编】

  李长岭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副主编】

  李 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齐 隽   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

  张爱莉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陈立军   解放军307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曾 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王 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韩苏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戴 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盛锡楠   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