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学术首页
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大会报告撷萃
2017-05-08 02:22  稿源:胃癌专业委员会

  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共设置了三场大会报告专场(Plenary Session),胃癌研究相关领域最顶级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大会报告第一弹

  4月21日的第一场大会报告由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Han-Kwang Yang教授、意大利维罗纳大学Giovanni De Manzoni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惠绵教授主持。

  IGCA前任主席巴西圣保罗大学Bruno Zilberstein教授,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教授Murray Brennan爵士、日本癌研有明医院Takeshi Sano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基因组学研究专家Yusuke Nakamura教授、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Yung-Jue Bang教授分别就胃癌微创切除、毕罗(Billroth)术式后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对手术发展的贡献、第8版胃癌分期、胃癌的免疫遗传学及免疫治疗、胃癌的新型靶向药物五个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前任IGCA主席Bruno Zilberstein教授讲述胃癌微创手术

  Zilberstein教授的报告从腹腔镜是否切实取得了更好的手术效果、腹腔镜是否是更好的手术选择、能否更早给予这类患者化疗、是否提高了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Zilberstein教授介绍了胃癌腹腔镜切除术的先驱(日本的Kitano教授、新加坡的Goh教授、比利时的Azagra教授)及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初衷(减少损伤、更短的住院时间、更好的免疫反应等)。

  Zilberstein教授回顾了从1993年巴西进行第一台胃癌腹腔镜切除术至今,巴西的胃癌腹腔镜微创切除发展历程。2000~2010年,巴西迎来了微创手术的爆发。外科医生快速掌握了这门技术,积极与处于领先水平的亚洲医生交流,通过交流学习提高手术技巧,并共同作为编委出版了《胃癌的腹腔镜胃切除术》。在2012年,召开了首届泛美洲胃癌大会,并在2013年发布了《胃癌治疗巴西共识》,对胃癌患者的腹腔镜胃切除术适应证进行了规定。2014年以来,通过腹腔镜的吻合术也在不断探索中。

  在对比开腹与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数据后,Zilberstein教授总结指出,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患者更早开放饮食或鼻饲、住院天数更少。2016年,巴西胃癌腹腔镜胃切除学组(BLOGG)成立,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能获得微创手术治疗,同时也积极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学术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Zilberstein教授绘制了巴西微创手术的概况并强调,微创手术的几大优势,包括患者损伤少创口小、医生易于操作、肿瘤预后好、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高等。机器人手术正在蓬勃发展,但目前在巴西机器人手术花费较高且保险并未覆盖,因此,仍有待继续发展成熟。最后,Zilberstein教授表明自己坚信未来一定属于微创。

  Murray Brennan爵士追述MSKCC三十年胃癌手术发展

  Brennan爵士追述了1908~1932年时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手术死亡率,并指出胃腺癌的演变趋势包括散发病灶增多、近端胃癌增多、早期胃癌增多、患者生存期延长、微创技术的应用增多。1985~2015年MSKCC的数据提示,在发病方面,男性显著多于女性,50~80岁为最高发年龄段,85.14%为胃腺癌,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食管结合部、胃窦、胃体。1985~1990年的手术N0切除率为36%,2000~2005年,N0切除率升高至57%。

  目前,胃癌的临床管理手段包括内镜、CT扫描、超声内镜(EUS)、PET/CT、腹腔镜、腹腔镜引导下的超声检查、细胞学检查等。Brennan爵士也详细介绍了MSKCC关于EUS、腹腔镜、细胞学检查、FDG PET等的研究及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Brennan爵士介绍了可应用于胃癌的三种根治性切除(移除癌细胞累及的器官组织、全胃切除、经胸廓切除癌细胞累及的贲门)。他强调,就患者转归而言,R0切除至关重要。

  Brennan爵士分享了MSKCC关于扩大淋巴结切除的经验,他表示,该切除可增加分期的准确性,对疾病特异性生存影响不大,对总生存无影响,因此,若能保证安全,可以进行。

  Brennan爵士指出,胃癌的分子特性、晚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如何降低早期胃癌的死亡率为目前领域内的热点。而面临的挑战包括:根除胃癌的病因;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通过微创技术完成完全切除;通过早期系统治疗改善患者生存;将手术转化为辅助治疗手段;建立临床研究的预测模型。

  IGCA秘书长Takeshi Sano教授讲第八版胃癌分期

  作为第8版胃癌分期的编委之一,Takeshi Sano教授对新版分期的特点及与旧版的不同点进行了介绍。

  Sano教授回顾了1968年第一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胃癌分期并指出初版分期存在的不足。之后,Sano教授介绍了2010年第7版胃癌TNM分期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第7版中T/N定义是基于国际食管癌协作项目(WECC)的食管癌数据,人群主要来源于日本及韩国,胃癌生存长期数据不足,因此,第7版胃癌TNM分期并不适用于全球。

  在此背景下,2009年,IGCA分期研究项目正式启动,通过建立标准、倡导参与、纳入患者等过程后,制作了IGCA胃癌分期。对比第7版分期及IGCA胃癌分期,Sano教授指出,从患者层面来讲,IGCA胃癌分期与第7版分期有所不同。

  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第8版分期于2016年正式发布。与旧版相比,新版分期更新的内容包括:胃食管交界部肿瘤归属改变(welcome to back);病理分期发生改变;新增胃癌ypTNM分期;新增胃癌cTNM分期。

  Sano教授最后总结,IGCA分期项目共收集了15个国家25411例患者的数据,并提出新的病例分期细分了Ⅲ期患者。在新辅助治疗时代,新分期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前瞻性数据的收集基于准确的诊断。IGCA分期项目2即将开展,值得期待。

  著名免疫治疗专家Yusuke Nakamura教授讲免疫治疗

  Nakamura教授介绍,在上世纪的三大传统疗法(手术、放疗、化疗)基础上,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多种肿瘤(NSCLC、头颈部肿瘤、膀胱癌、肾癌、卵巢癌等)的治疗中均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Nakamura教授回顾了这些突破性进展研究及其结果,他指出,尽管免疫检查点能取得令人惊喜的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部分患者并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而且免疫治疗的价格还极为昂贵。Nakamura教授认为,我们应该探索如何合理筛选出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另外,我们还应该尝试提高现有疗法疗效或开发其他的免疫疗法(针对免疫微环境的治疗等)。

  针对这两个思路,Nakamura教授结合现有的研究及自己的思索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的研究方向与线索。

  内科专家Yung-Jue Bang教授讲胃癌靶向治疗进展

  Bang教授回顾了AGC蛋白激酶家族的靶向药物、靶向药物的Ⅲ期临床试验及结果、胃癌系统治疗的发展历程。

  Bang教授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探索目前已在胃癌中证实可用的靶向药物(靶向HER2、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联合;探索预测疗效及预后的生物标记物;新的靶向HER2的治疗方式(不同的抗体或抗体药物偶联物);胃癌的分子亚型等。

  Bang教授最后总结,目前对于晚期或复发的胃癌,可用的靶向药物有两个:曲妥珠单抗可用于HER2阳性患者治疗;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作为二线治疗。一系列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以期能探索出新的靶向药物,而开发出可准确预测的生物标记物至关重要。

  大会报告第二弹

  22日的大会报告专场由Takeshi Sano教授、巴西Santa Casa医学院外科专家Paulo Kassab教授、我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主持。Han-Kwang Yang教授、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名誉主席Masaki Kitajima教授、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Yelena Janjigian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季加孚教授,分别从弥合差距促进全球胃癌防治、基础科学及临床医学支持下的胃癌微创及个体化治疗、胃癌的分子影像学、我国胃癌进展与挑战四个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命名演讲1:Han-Kwang Yang教授全球胃癌防治

  Yang教授首先为与会者介绍了作为IGCC会议传统组成部分之一的Jin-Pok Kim命名演讲的由来,回顾了Jin-Pok Kim教授为国际胃癌事业及IGCA所做出的贡献。

  随后,围绕报告主题,Yang教授首先分析了胃癌现存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国家之间的差异;研究机构之间的差异;患者个体间的差异;临床与基础研究间的差异;一代又一代医生间的差异;文化差异。

  Yang教授指出,正如1903年人类完成的首次成功飞行一样,面对胃癌的挑战,在愿景、创造力与激情驱动下的科技创新,将是缩小并弥合这些差异的最有效措施。正是在这样的创新科技辅助下,2001年实现了跨大西洋两岸进行机器人远程手术(详情发表于《自然》杂志),并将图像引导下的外科手术、胃弹性模型等先进技术带入临床。

  Yang教授展示了其研究团队进行科技创新以支持临床的一个实例。在处理淋巴结转移这一棘手问题时,Yang教授团队依靠科技,通过大数据收集,科学分析,以此建立出可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模型,用于临床预测,帮助医生临床治疗决策。

  另外,Yang教授介绍,近红外光谱(NIR)照相机可应用于:局部注射;血管灌注;胆汁排泄评估。与示踪剂相比,该技术虽不能提供特异性图像,但能进行图像放大,方便临床操作。因此,注射示踪剂,并应用NIR照相技术,则可将胃癌相关突变(如:c-Met等)放大,便于检测;且有利于发现早期的胃癌及淋巴结转移。

  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分析与总结,Yang教授对目前全球胃癌领域存在的差异给出了答案:国家之间的差异——发挥IGCA的作用,积极开展国家之间的学者互访项目,通过学习彼此先进经验,共同进步;开展学术会议,传递前沿研究信息及加强继续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差异——通过学术合作,积极开展临床试验,共同提高;大众对胃癌认识与筛查的差异——提高科普,尤其可以通过胃癌患者对其家属进行宣教,显著改善大众对筛查的认知;临床与基础研究间的差异——通过转化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收益;一代又一代医生间的差异:通过开展青年医生培训项目,帮助及激励其成长;文化差异——立足于各国传统文化,对患者给予身心关怀;Yang教授盛赞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门为患者设置的“生命之道”。

  命名演讲2: Masaki Kitajima教授胃癌微创及个体化治疗

  Kitajima教授介绍了IGCC会议另一传统组成部分——Nishi-Takahashi命名演讲的由来。Kitajima教授表示,在外科治疗中有两大“关键词”——“微创”及“个体化”。外科个体化治疗这一概念也正是Kitajima教授于2003年首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中撰文提出。

  随后,Kitajima教授演示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腹腔镜辅助下的幽门下血管保留等手术的视频,并指出,胃癌微创手术的两个重要因素为:早期康复(如腹腔镜手术);晚期生活质量(手术保留器官及其功能)。而针对“在微创手术中,如何淋巴结清扫”这一问题,Kitajima教授认为,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SNNS)是解决之道之一。针对SNNS,Kitajima教授在2010年召开国际前哨淋巴结协会会议,与全球学者一起,共同推进这一技术的发展。

  另外,Kitajima教授分享了其与机器人手术的结缘故事。Kitajima教授介绍,其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期间,就被波士顿医疗与机械工程间的紧密联系所吸引。在后期的临床工作中,腹腔镜使用时自由度欠佳、触感欠佳等弊端逐渐显现。在经历了头戴式显像器、3D腹腔镜等尝试后,机器人手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改善了自由度,却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包括:机器大且复杂;机器人手臂有时会有所冲突;手术空间有限;费用昂贵;触感欠佳。

  最后,Kitajima教授介绍了双边控制触感钳、远程合作手术系统、软性内视镜手术等的研究与应用。

  影像学专家Yelena Janjigian阐释胃癌分子影像学

  Janjigian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肿瘤本身具有异质性,肿瘤间和肿瘤内都存在异质性,我们是否能对每一块病变组织进行活检?近期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多进展。《自然》杂志今年1月发表的研究揭示了胃癌和食管癌的基因组学特征。

  既往研究发现:对于HER2阳性食管癌和胃癌,一线治疗加入曲妥珠单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帕妥珠单抗的研究仍在开展;T-DM1的研究已宣告失败;拉帕替尼的研究中,只有HER2 IHC 3+的患者能从中获益。在曲妥珠单抗出现耐药的患者中,进一步研究发现,基线时与耐药后患者的突变有所不同。这些研究结果均彰显了胃癌的异质性,并提示异质性可能影响患者转归。研究发现,89Zr-曲妥珠单抗-PET可用来评估胃癌的HER2状态。结合研究结果,Janjigian教授对分子影像学与临床相融合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

  Janjigian教授提及,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无创手段用于肿瘤异质性的评估,进一步的探索在于应用功能显像来评估治疗反应中的PD或PK因素。

  大会主席季加孚教授讲述我国胃癌进展与挑战

  季加孚教授介绍了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胃癌大国,根据WHO的统计,我国胃癌年发病人数为45万左右,占全球的43.9%。如何提高我国胃癌综合防治水平,一直是关系群众健康和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胃癌的系统防治工作始于1969年,在徐光炜等老一代专家的努力下,我国建立了首个胃癌专业学术组织——我国胃癌研究协作组,并于1985年重组为我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成为我国唯一的胃癌专业学术机构。

  全国胃癌学术会议的召开,重建了国家层面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内胃癌诊疗经验推广和交流,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与学科间整合交叉。成功获得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的主办权,即说明我国的胃癌防治工作已经获得了国际学界的认可。

  但是,我国胃癌防治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面临着种种挑战:早诊率低,进展期患者比例高,各地区诊治水平差异大,治疗规范程度低,总体疗效差。然而由于国情特殊,世界范围内并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我国逐步发展出了独特的集防治研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首先是预防。我国自1983年开始,在山东临朐、辽宁庄河和甘肃武威先后建立了胃癌高发现场队列,通过开展多项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研究,首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根除幽门螺杆菌能使胃癌发病率降低39%,而且对重度癌前病变和老年患者也具有预防胃癌作用,成为WHO-IARC制定胃癌预防策略的重要依据,为全球的胃癌预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如何有效提高进展期胃癌的诊治疗效则是另一项核心任务。通过在全国进行标准化手术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培训与推广工作,我国的胃癌诊治规范性得以长足的进步,根治性切除率及远期生存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参与国际高水平临床研究、积极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等方式,我国的学者在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综合治疗以及转化治疗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成立了我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积累了重要的国人数据,并成功将其纳入国际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胃癌防治工作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的阶段性成果。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合作,共同面对新的挑战,推动我国及全球胃癌防治事业的进步。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