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学术首页
石远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趋势
2014-07-29 02:15  稿源:中国抗癌协会学术部

  在7月5日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石远凯院长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驱动基因为靶点研发新药,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成为晚期NSCLC的研究热点。肺腺癌驱动基因的研究发现,80%以上的中国晚期肺腺癌患者具有明确的肿瘤驱动基因,并且97%的驱动基因具有排他性,即大部分患者仅存在一种驱动基因。针对这些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晚期NSCLC治疗的新趋势。临床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4 (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4,EML4)与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目前最成熟的治疗靶点。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2014年进行了更新。

  EGFR基因敏感突变

  在晚期肺腺癌驱动基因的研究中,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是最早发现的治疗晚期NSCLC的基因靶点,也是目前研究最多、证据最充分、了解最深入的一个分子靶点。与高加索人群相比,会有更多的东亚患者可以从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中获益。PIONEER研究[5]的结果显示,51.4%没有经过选择的亚裔晚期肺腺癌患者具有EGFR基因的敏感突变。而在西方人群中,仅有17%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具有EGFR基因的敏感突变[6]。所以对于晚期肺腺癌的患者,应该在治疗之前常规进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检测,为决定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ALK融合基因

  2007年首次报道了第2号染色体短臂倒位,造成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EML4)编码蛋白N-末端部分融合至间变淋巴瘤激酶(ALK)的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重排为EML4-ALK融合基因,导致异常酪氨酸激酶表达,从而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

  克唑替尼是全球第一个小分子ALK和c-MET双靶点口服抑制剂,通过抑制EML4-ALK融合蛋白,阻止ALK激酶区异常激活,达到抗肿瘤效应。PROFILE1005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单臂、开放性II期临床试验,入组既往接受过化疗的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在259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60%,中位PFS为8.1个月,且安全性良好。

  肺鳞癌治疗靶点

  2012年ASCO年会上报道了肺鳞癌潜在的治疗靶点[32],目前已确定了63%的肺鳞癌中可能存在的治疗靶点,由高到低依次为FGFR1扩增(25%),PTEN突变(17%),PTEN缺失(8%),KRAS突变(2%)等。针对FGFR1扩增(AZD4547、NVP-BGJ398)、DDR2突变(达沙替尼)、PIK3CA突变(BKM120)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这些靶点的作用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目前NSCLC的治疗已经进入到分子靶向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时代,针对EGFR及EML4-ALK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已使NSCLC的治疗有了跨时代的进步。针对多种驱动基因的大量新型靶向药物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期待这些研究能够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靶向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结合和合理应用,将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不断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