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音乐在医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证明了人类的一个古老的信念:音乐具有驱病健身的作用。
音乐疗法的定义:音乐疗法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音乐治疗为主,医学治疗为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主要通过音乐艺术形式产生治疗效果,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调、拍子以及音的强弱及其组合来治疗疾病,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音乐疗法的机理:为什么“乐”能治病,“曲”可排忧呢?
音乐治疗做为自然、无创伤性疗法,应用于肿瘤临床,使患者在进行损伤性化疗的同时,聆听到优美、欢快、愉悦的音乐声波,无疑对患者的心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特定的音乐敏感区,每当外部的音乐语言与内部的心理频谱相对应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谐振和深刻的共鸣。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对调节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肠胃蠕动,促进唾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和加强新陈代谢等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音乐治疗是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和谐优美的音乐使人产生情感效应、心理效应、振动效应,以达到心理学中的移情、寄托、幻想、暗示、诱导等治疗作用。
音乐疗法的作用:
音乐对人体的作用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在心理方面,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以情导理,调摄情志,恢复心理平衡。音乐对人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了镇静、兴奋、镇痛、降压、怡情的作用。因此,音乐疗法主治的病症有失眠、神经衰弱症、忧郁症、焦虑症、高血压、冠心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推荐曲目:
对症下“乐”
根据疾病的心理诱因选择音乐恶性肿瘤大多有暴躁、孤独、绝望、焦虑、愤怒、烦躁不安、悲哀的恶劣情绪,旋律亲切、轻松、向上的乐曲有一定活泼性,节奏舒展、音色和谐、层次清晰,可以使其产生平静、祥和之感。
忧郁:利用具有开畅胸怀,舒解郁闷功效的乐曲,选择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乐曲,如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浪漫曲,民族乐曲:喜洋洋、阳关三叠、假日的海滩等。
烦躁失眠:利用某些具有安神宁心,镇静催眠的乐曲,以消除病人紧张焦躁情绪,选择旋律缓慢轻悠,曲调低沉柔和,如摇篮曲、小夜曲、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
悲观:利用使人轻松欣喜的音乐,选择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多变,音色优美的乐曲,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e小调命运第一乐章,民族音乐:鸟投林、百鸟朝凤等。增进食欲:利用音乐旋律刺激改善胃分泌及胃蠕动功能,帮助消化,选择旋律优美淡雅,自然舒展平稳,强度变化不大的乐曲,如贝多芬:春天奏呜曲第一乐章,柴可夫斯基:四只小天鹅等。音乐疗法的作用主要由曲调的节奏、旋律、响度、和声等失眠、神经衰弱者宜选择曲调低吟、缓慢轻悠的乐曲,如《圣母颂》、《摇篮曲》等;忧郁、焦虑者等宜选听曲调欢乐兴奋、朝气蓬勃的音乐,如《欢乐颂》《春天来了》等;食欲不振者宜选用优雅亲切、赏心悦耳的曲目,如《金蛇狂舞》、《花好月圆》等。
根据不同病人的性格确定相适合的音乐,内向型病人可用音乐如《小夜曲》、《光明行》、《雨打芭蕉》、《啊,莫愁》,以三四拍为主,乐曲节奏轻快、委婉动听以抒发病人心情;外向型病人可用音乐《春江花月夜》、《仙女牧羊》、《塞上曲》、《平沙落雁》,以四四拍为主,乐曲节奏舒缓、曲调典雅;中间型病人可用音乐《渔舟唱晚》《江南好》《寒鸭戏水》《天鹅湖组曲》,乐曲节奏轻快,悦耳动听。同时,根据病人的年龄等给予其合适的音乐。
|